今年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65.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1和3.2个百分点;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7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1%,比1月增速低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91万亿元。与此同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购房者开始加快节奏提前偿还贷款,“提前还贷潮”和“提前还贷难”并存现象愈演愈烈。上述超额储蓄持续累积和提前还贷等金融行为发生的背后原因与逻辑是怎样的,是本文力求探究的重点。
一、居民异常金融行为的主要成因
(一)预防动机增强触发“异常”储蓄行为
1.宏观环境感知的预期反应——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带来的预期反应。近年来,受欧美国家通胀较高以及受俄乌冲突影响,国外消费力有所下降,且美国、欧元区等PMI指数也在荣枯线以下,显示全球性需求收缩凸显,传导到外贸出口端表现为订单减少、增速放缓;同时,国际关系分化组合带来更加“复杂化”、“混沌化”和“超预期”的影响,每个人对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福利改善度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生活在其中的人无一不受影响。
2.微观获得感的预期反应——群众获得感变化受到影响而引发的预期反应。一是收入增长趋缓、恩格尔系数回调、消费支出占比收缩,收入预期受影响。2020-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4.7%,低于疫情前四年年均增速4.1个百分点。疫情期间,居民恩格尔系数回调,2020-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值为30.2%,比2019年提升2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值为32.8%,比2019年提升2.8个百分点;从消费支出比看,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19年的70.4%下降到2022年的66.4%,消费支出收缩加强了储蓄效应的形成。二是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就业率走低以及互联网大厂减员,就业预期受影响。2020-202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值为4.07%,比2019年高出0.47个百分点;城镇调研失业率均值为5.27%,其中2022年数值提升到5.5%(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6月的调查失业率——16-24岁青年失业率已达21.3%)。从高校就业看,就业率整体走低,在“211”、“985”和“双一流”大学依然拥有一定价值功能定位的同时,就业中的专业因素权重占比逐渐提升,同时研究生就业向下兼容挤占本科就业的情况日益凸显。从互联网企业看,有不少大厂因业务调整、卖掉或者转包等原因导致减员(包括主动离职),如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快手、携程、爱奇艺、唯品会、知乎、贝壳等在2022年都不同程度出现减员情况。三是市场主体盈利水平及经营状况与发展指数不够理想,创业预期受影响。我国市场主体保有量规模呈扩大趋势,但盈利水平明显下降。据统计,2022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0%,其中制造业和私企利润分别下降13.4%和7.2%;2023年1-5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8.8%。从经济状况看,贷款利率下调,融资成本继续下降,但初创企业因没有足够的抵押物而依然存在较大的“融资难”问题。从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看,上半年有所恢复提升,6月该指数为89.1,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环比上升0.2点,但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3.生命健康的预期反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生命健康脆弱性的预期反应。2022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即将整体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门槛,不可避免带来重点人群健康状况的衰退,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养老养生、文娱休闲、疾病医疗等方面的预防需求陡增。同时也要看到,新冠疫情引发人们对生命健康的严肃思考,特别是疫情以来立遗嘱的人数增多以及人群低龄化正是对疾病、意外死亡带来的“应急反应”。
(二)信贷政策调整触发“异常”储蓄行为
1.LPR持续走低预期形成的综合效应。综合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市场普遍预期LPR具有持续走低的空间,形成“预期—行为—预期”的螺旋累积循环。据央行去年12月数据显示,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65%和4.3%,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0.15和0.35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5和0.5个百分点。新年伊始,受中央支持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影响,珠海、福州、厦门、郑州等地陆续出现首套房贷利率降至4%以下(最低郑州达3.7%);今年7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55%,5年期以上LPR为4.2%,后续结构性、非对称性下调趋势仍然存在。
2.存款利率与以LPR利率为基准的贷款利率之间出现“临界”拐点。尽管我国存贷利率出现双向“收敛”下行通道,但早期贷款较高利率锁定与现行利率之间存在较大利差,当这种相对稳定的“临界”利差被打破以后,触发个人提前还贷减少利息支付。与此同时,当前的中农工建等国有银行对符合标准的用户信用贷产品利率降至4%以下,最低为农行网捷贷年化利率低至3.7%,均比疫情前低1-2个百分点,且利率仍具有进一步下行预期,这也成为“提前还贷”和“还了再贷”的诱因之一。此外,公积金和商业组合贷款存在一定的利差,也影响到提前偿还商贷行为的发生,以降低当前信贷资金持有成本。
3.居民降低个人债务杠杆率的理性选择。据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我国居民杠杆负债率由2017年的36%上升到2022年的61.9%;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74.94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住房贷款仅增长1.8%,表明受新冠疫情及收入的影响,居民部门去杠杆的意愿在增强。考虑到我国居民债务中尚未包含经营贷、消费贷、信用卡贷等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以及汽车金融、网贷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数据,实际居民杠杆负债率仍然保持在高位运行水平,且住户部门偏高的杠杆率主要出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中,这也解释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出现提前还贷潮的重要原因。
(三)优质投资品稀缺触发“异常”储蓄行为
1.股票市场投资收益不理想引发投资收缩行为发生。从国内资本市场看,证券投资收益率击穿了投资者“保本”的投资底线。2022年我国上证指数下跌15.1%、深证成指下跌25.9%、科创板指数下跌31.4%、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5.5%。从国际资本市场看,国外证券市场也是“哀鸿遍野”,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德国DAX指数、日经225指数、韩国综合指数分别下跌33.9%、10.9%、20.9%、13.1%、25.2%,加上受“俄乌”冲突因素叠加影响,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恐慌心理,导致资金安全避险权重因素加大。2023年上半年,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德国DAX指数、日经225指数、韩国综合指数分别上涨29.86%、14.51%、14.53%、27.19%、14.66%,我国上证指数、深圳成指、创业板指数、恒生指数分别增长3.65%、0.1%、-5.61%和-4.28%,表明国内资本市场依然缺乏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吸引力。
2.理财市场投资收益与储蓄利率之间出现“交叉拐点”。近年来,我国理财市场收益率击穿了银行存款利率,两者之间的“受益通道”由“正向通道”变为“负向通道”,形成储蓄需求和观望资金回流的交叉转折点。从基金指数看,2022年我国混合型基金指数和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收益均创历史新低,其中偏股型、平衡型、偏债型和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收益分别为-20.9%、-7.3%、-4.1%和0.2%,理财净值波动直接触发了基金赎回而转化为储蓄存款;从理财资金趋势看,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7%。2023年上半年,由于股市分化波动明显,偏股性基金盈利依然较低,而纯债型基金基本获得正收益,平均回报率为2.06%,这也是年后部分储蓄进入基金理财的主要方向,占比达六成以上。
3.其他多重因素叠加触发资金回流等带来的储蓄增加。从汇率方面看,2022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高点7.3374下行到6.7541,人民币累计升值8.6%,有助于1月份人民币汇兑收益增加;从国际通胀情况看,提升资金购买力成为资金避险的重要选择。按照IMF估算,2022年世界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8.8%,比2021年提升了4.1个百分点,达到本世纪以来的最高全球通胀水平,其中欧元区平均消费物价指数(CPI)增长率为8.3%;从房地产市场看,作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投资蓄水池功能弱化,居民投资渠道单一以及投资盈利水平严重下降影响居民储蓄行为和提前还贷行为发生。
二、有效应对异常金融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储蓄转化机制畅通性。一是稳定良好发展预期。今年是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充满希望的一年,“拼经济、拼发展、增动能”是第一要义,从根本上优化经济发展生态,把不同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平等发展权作为市场经济的“根本大法”,加快形成所有制中性的当代中国现代治理文化,稳定发展预期,以人民群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是标本兼治化解超额储蓄的重要途径。二是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实体经济依然面临内外环境复杂交织之困,仍需继续精准优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大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力度,继续支持“金融让利”行为,让实体经济挣得具有吸引力的回报,才能形成“资金追逐投资收益”的正向动力回环。三是搞活金融市场发展。股市是资金的重要蓄水池之一,也是资金向产业转化的重要通道。要优化金融服务市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健全注册制,加强上市企业全过程监管,严格企业上市退市制度落实;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重点发行有可靠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支撑的企业债券。
(二)推动储蓄向投资精准转化。一是优化信贷投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健康”,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向制造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的倾斜支持力度,创设和丰富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二是创新投资载体。实质性推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加速盘活存量资产,引入机构资金,投资存量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基础设施等;菜单式滚动实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稳妥提升中长期贷款对企业需求的满足率;继续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贴息贷款(包括支农支小贴息贷款等);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融资。三是发展数字基建。依托数据经济发展优势,全面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有力推动资金要素向数字新基建倾斜,大力建设以5G、“双千兆”、东数西算工程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加快推动IPv6和北斗规模应用。
(三)推动储蓄向消费精准转化。一是激活消费信贷市场。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落实好因城施策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优化金融机构个人住房的信贷约束条件,加大青年人住房租赁及首套房需求的政策支持;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体育、文化、养老、医疗、通讯等重点领域,加强对居民消费的综合性金融支持,包括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二是优化创新消费场景。创新引领消费模式,建设新型商旅文体融合的商业消费街区,提升夜经济活力与规模,拓展消费新业态;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鼓励生活服务业场所进行“人、货、场”的数字化改造,构建智慧商圈生态;加快布局乡村直播点,构建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全业态矩阵。三是大力振兴“假日经济”。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2023年春节、“五一”、端午等期间文旅市场强劲恢复,启示搞好“假日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顺势而为、应需而动,鼓励以省为单元重启和优化异地“疗休养”、工业旅游等政策,将文旅市场的“火爆”转化为消费潜力的充分释放。